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124章

關燈
第124章

那因趙高、李斯等人矯詔而死的扶蘇,昔日裏偌大帝國的長公子,自然並不是什麽全然愚孝且沒有任何思想的。又或者說恰恰是因為其有思想,因為想的太多,所以方才有了那父子之間的不諧,有了政見的相左與不一。

有了那以後的、將君父以惡意而揣度的悲劇。

扶蘇仁孝嗎?自然是仁孝的。只不過嬴政也好當日同在那邊疆大營裏接到偽詔的蒙恬也罷,俱是不曾想到,這剛毅勇猛的帝國長公子之所成全的,最終竟然僅僅只是自身的仁孝,是對那所謂君父詔書的遵從。

“你扶蘇若當真是如此懦弱,如此孝順君父,怎生平日裏不唯唯諾諾,不做朕之政策的應聲蟲。偏生要在朕死後束手就擒,要去信那分明是叫你去死的詔書呢?”

“朕要你往東,你要往西,朕要殺了那只會空談而沒有實幹的儒生,你偏生要相救。以法治國,以儒治國,呵,連法治天下儒之教化的道理都未曾真正看懂。怎麽,朕叫你去死,你便當真是死了?”

“你置那站在你身後的蒙恬、蒙毅兄弟及蒙氏一族於何地?置大秦江山於何地?又置朕......於何地?”

若是有機會,嬴政自然是有話語要對扶蘇去說去做出反問的。當然這一切之種種重要卻又未曾有想象中重要,兒女情長以及個人情感與需求對這帝王而言,從來便非是被放在那第一位。

便如同那價值連城的隨侯珠、和氏璧也好,珍寶珠玉也罷,是陪襯,是裝點,是工具,是手段。但若是要這帝王因此而將利益讓出,而將所要勾勒與實現之藍圖毀去,那自是不可能。

所以縱使李斯、蒙毅甚至是蒙恬等人再回來,所有的一切仿佛是於此時空中,再相遇和重逢。然而自始至終,嬴政並未曾主動去問過八百年前自身暴斃之後的種種,更未曾詢問過那有關於扶蘇的答案。

甚至於在蒙恬主動將那話題提起之時,這帝王選擇岔開,而非是做出那尋找及探尋。那昔日之大秦長公子若是歸來便罷,便是未曾歸來,又如何?

又同這帝王、同那於冥府中再歸來的帝國有何相幹?

這帝王似乎遠較之以想象中的更加無情和冷漠,而在這帝王所想要實現的目標面前,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暫時的隱去和擱置。即便是秦皇自身。

因而某些念頭與想法不過是一晃而過,並沒有太多停留。而嬴政口中所說的,同樣是與此並不相幹的部分,是將那原本的、同李治之間的話題繼續。

是嬴政開口,道是縱使一切之種種俱是被斬斷,俱是失去又如何?

月色之下,燈火輝煌的大明宮中,明亮的燭火照耀之下,屬於這帝王真實的樣貌、身形與靈魂仿佛是要從那屬於大唐貞觀皇帝的軀殼中顯露出來。給李治以無形的壓力和壓迫。

於是極是自然又仿佛再是下意識不過的,李治開口,有話語未經思考一般被吐出道:

“可是會覺得不甘與遺憾?可是會......”

明知不可為而為,這自小便是在原身跟前長大,深受帝王寵愛與天下供養的皇子。縱使外在表現得再如何的仁慈與良善,但沒有任何疑問的,卻又同樣是在珠玉錦繡堆裏長大且對那世間種種並沒有太多共情的。

自不會真正的為誰考慮太多,抑或者感同身受,替誰人去謀劃和著想。

至少現階段的李治是不會的。所以遵循著本心開口,這本應當再是擅長於隱忍不過的大唐皇子,似是帶了幾分被寵壞了的不管不顧與無所顧忌一般,對著這分明是將其阿耶身份占據了的帝王道:

“既然明知那或許是會亡,或許會是將覆轍重蹈,又為何要做?為何不去妥協和尋找時機,等待一擊致命?”

這心思深沈的、分明是在內心裏壓抑了無數情緒及想法的大唐皇子終是破防,終是將內心深處的惡意與想法不加遮掩的顯露。恰如同那潛藏在陰影裏的蛇一般露出獠牙,以瞳孔中呈現出冷漠且沒有任何機質的色澤。

然而這一切之種種於嬴政面前卻又無疑是稚嫩的,早在嬴政的目光之下。並不曾超出這帝王的預料。所以李治的張牙舞爪也好情緒暴露與破防也罷,俱是不足以對這帝王產生任何影響,在這帝王內心深處掀起任何波瀾。

原本按在那寫著字跡的紙面之上的指尖收回,嬴政側目回首,以目光靜靜的望向這仿佛是將要破碎,又好似是具有極頑強之韌性的少年。所散發與顯露出來的,自是再強大無匹不過的自傲與自信。

是恍若看那庭前花開花落,任憑天外雲卷雲舒的散漫與自然。

恰如同那停留在紙面之上,屬於嬴政握著李治的手所寫下的字跡一般,蘊含著刀槍、利刃與野心、鋒芒之外,這帝王卻又無疑是雍容且不拘泥於任何形式,更不受任何拘束的。

“朕既然是來此天地之間,當然是為天地立法,使那後繼之眾生,循著朕所走過的路。而非是拘泥固守,行在那叫人所定下的規則之內。”

這自是早在踏足到那此方天地之前,抑或者說八百年前尚未曾接觸到那所謂仙神之世界的嬴政,早便已經存有並且流淌在心中的意願及想法。即便彼時之種種對嬴政而言或許並不明晰。

那帝王昔日裏所見到的天地,同今時今日之間又有所不同。

但,那又有什麽要緊的呢?

再者,仰頭見明月,擡首見青天。從這八百年後的時空裏再醒來——

“誰告訴你,那一切便是失敗,便是亡了呢?”

嬴政口中這話語說的無頭無尾,仿佛是沒有任何來由。以致於那極是聰慧與聰穎不過如李治,似乎同樣聽得雲裏霧裏,以致於無法做出更多的、任何與之相關的反應。

然而四目相對之間,嬴政目光之下,李治卻又仿佛是一點點的反應過來,讀懂了這帝王潛藏在那其中的、未盡的言語。

在真實的歷史也好既定的事實也罷,大秦自然是亡了的。而秦皇所想要達成之目標與野望,那未盡的功業,同樣隨著八百年前沙丘行宮這帝王的暴斃而走向不諧。恰如同那夢幻泡影,終是隨著這帝王的死亡而被埋葬。

人亡政息,甚至是被扭曲和篡奪,這是所有的凡人們,甚至是自認為算無遺漏且壽命悠長如那二郎顯聖真君,無法更改和避免之局面。

但那一切卻又並非是失敗、並非是亡了的。至少在這八百年後再醒來,重臨到此世間的大秦皇帝陛下看來,一切卻又似乎並非是表面所看到的、世人所以為的那般模樣。

社稷傾倒宗廟頽毀,偌大的帝國二世而亡,又如何算不得亡?

算不得失敗?

尚未曾真正成長至一定程度的李治不解,望向嬴政的目光當中,自是不加以任何遮掩的疑惑及不解。伴隨著淡淡的、幾不可見的羞惱。重重偽裝與表相褪去,從這一刻開始,這於宮廷中長大的皇子仿佛才終是存有了幾分這年紀的少年,所應該存有的情緒。

非是如同那一舉一動,每一步都好似是在內心裏不斷演練及算計了一般,戴上那再是可憐弱小與無助不過的、恍若羊羔與白兔一般的面具。

心思其實並不開朗的少年人目光之下,早便已經過了那個年紀、同樣未曾在其兒女中見到過這般表現的嬴政開口,負手而立唇角微微翹起,對那說出的話語做出解讀。

“秦雖亡,秦制未亡。縱使神州陸沈沈淪百年,但,華夏還在,這片土地還在,這片土地上的人還在,不是嗎?”

於原身身上再醒來的秦皇自沒有想象中高尚,更沒有想象中的遵循那所謂的道德、規範與準則,願意接受那大秦二世而亡,自身乃至於祖輩們的心血俱是付諸東流等種種的。

甚至於長安街頭,那酒肆茶樓之上,當這帝王將眼瞼垂下,望過那眾生蕓蕓,新生的國度與王朝將原本的種種占據和抹消之時。嬴政心中,未嘗不曾有過陰暗且將那一切毀滅,使所有之種種俱是在自己掌握的心思。

人治的社會裏,傾天下之力而供養的帝王本就是冷血且無情的政治生物,是要攬天下入懷,將眾生至於其控制與統治之下,為滿足其理想與藍圖,抑或是私欲的工具。

順者昌逆者亡,這帝王本當並不吝惜於任何民力,更不當對這八百年後的生民,有過多情感及思考。屬於嬴政的國與家早便已經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裏,而這片土地之上的,是漢人,是唐人,卻並非是秦人。

誰又能說清楚,在這帝王那最是陰暗不過的思維與想法中,不曾動過那逆轉死生,使那被湮沒在歷史洪流裏的帝國於這陽世之中再歸來的心思呢?

長安,鹹陽。

對大秦皇帝陛下而言,孰輕孰重,本當是再明顯不過的,不是嗎?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